作者:七佰
“果链”成员身份看似光鲜,有时也狼狈不堪。
1月4日,一则砍单传闻让“果链”企业股价崩盘,“果链一哥”立讯精密跌停,舜宇光学科技盘中一度跌超13%,东山精密收跌9.36%。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巨头,苹果市值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GDP。与这样一家超级公司合作,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不过事实上,与苹果合作的“果链”企业,风光背后却是如履薄冰。近年来,苹果几乎每年都会发出“死亡通告”,或是踢出供应链,或是砍单。
2021年,苹果剔除了国内34家供应商,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制造商欧菲光位列其中,业绩也一落千丈。2022年11月,歌尔股份因为被砍单股价暴跌,这一次,轮到了立讯精密。
果链:与苹果间的脆弱关系
成为“果链”一员是无数代工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这意味着大量的订单与突飞猛进的业绩。对于“果链”企业来说,苹果既是重要的业务来源和穿越消费电子周期的“蜜糖”,也是身不由自的“毒药”。
立讯精密、歌尔股份、欧菲光、蓝思科技、仁宝等进入苹果供应链,发展蒸蒸日上。
歌尔股份2018年拿到苹果AirPods的大单,2019-2021年营收翻了两倍有余,2019年一季度股价最低报6.01元/股(前复权价,下同),2021年12月13日达到历史高点58.23元/股,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元。2022年11月,市场传言歌尔股份耳机订单被砍,歌尔股份连续两天跌停,市值蒸发150亿元。
2022年10月28日,歌尔股份发布公告,下调了2022年度业绩预期,称由于遭境外大客户砍单,盈利由此前的40.61亿-47.02亿元,下调为17.1亿-21.37亿元,实现净利润预计减少23.5亿元。
立讯精密是“果链”中又一家明星企业,早期依附富士康逐渐做大,2010年上市后,靠两次并购进入到苹果供应链。2016年,立讯精密收购苏州美特加入AirPods代工后,几年时间营收规模从百亿级飙升至千亿级。2020年,立讯精密又进一步介入IPhone手机代工,市值更是一度突破400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的“果链一哥”。不过,即便有这样体量,立讯精密也没能抵挡砍单消息的影响。
与大多数“果链”供应商一样,立讯精密对苹果的依赖十分严重,数据显示,2021年,立讯精密的营收为1539亿元,其中苹果贡献了74.1%。
2023年1月5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经核实,目前该公司与现有客户合作均正常开展,业务正有序依照工作计划正常推进,报道中提及的相关业务不存在特殊变化和影响。截至1月5日,立讯精密收报29.40元/股,涨3.63%。
立讯精密2022年10月28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95.45亿-98.99亿元,同比增长35%-40%。
此外,2021年3月,欧菲光被苹果“踢出”供应链,2022年前三季度,欧菲光营业收入骤降至108.24亿元,同比降37.06%;净亏损32.81亿元,同比降8024.38%。
“果链”的“备胎计划”
对于果链企业而言,与苹果合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始终难以消除。
尤其近年来全球消费电子疲软带来的需求下滑,苹果市值跌破2万亿美元大关,更令依附于苹果生态的“果链”企业们感到危机重重。
面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果链”企业们纷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以期摆脱对苹果的依赖性。
立讯精密的做法是进军汽车板块向车链靠拢,以平衡果链的依赖度。
事实上,早在2012年,立讯精密就已正式开启了汽车领域的连接线、连接器业务。
2018年,立讯精密体外的香港关联公司BCS收购了汽车零配件国际四大Tier 1巨头之一的采埃孚在中国的公司。同年5月,BCS收购了天合公司持有的天合零部件的全部股东权益,使其成为立讯精密汽车组件业务的重点企业。立讯精密此前曾预计,2022年汽车业务整体增长50%以上。
2022年2月,立讯精密与奇瑞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立讯精密认缴注册资本 30%,奇瑞汽车认缴70%,合计16.67 亿元),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ODM整车研发及制造,深度发展Tier 1业务。同时,立讯精密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与奇瑞控股第一大股东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签署《股权转让框架协议》,协议约定立讯有限以100.54亿元购买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汽车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
对苹果议价能力更弱的蓝思科技,则是在新能源汽车玻璃业务和可穿戴产品等方面发力。财报显示,新能源汽车业务2022年前三季度为蓝思科技带来了接近2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超过60%。
饱受砍单影响的歌尔股份,也是早早布局VR/AR业务。2020年,歌尔股份拿下VR龙头Meta Quests 2的独供大单,目前歌尔股份已与全球主流VR头显品牌达成长期深度合作,占据全球中高端VR头显80%的市场份额。
不过,尽管“果链”企业都在寻找第二增长极,但在业务贡献上,依然无法与苹果业务相比。
“备胎”想要转正,还需要在研发上加大投入,继续深耕。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