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佰

半导体产业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基石,从消费电子到高端制造,从智能汽车到人工智能系统,芯片如同现代工业的“神经元”,驱动着全球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在AI算力革命、新能源转型及工业4.0浪潮的叠加推动下,半导体技术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链价值图谱,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在此推动下经历前所未有的国产替代机遇。

在这场产业升级中,一家正在冲刺北交所IPO的企业却格外惹眼。来自无锡的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海科技”)凭借半导体检测设备拆解、翻新和升级的生意,年入4亿元。

资料显示,这已是卓海科技第二次向A股资本市场发起冲击。2022年6月,卓海科技就曾申请创业板上市,最终却因“三创四新”成色不足在创业板上会现场被否决。

身处半导体设备产业链的隐秘赛道,本次冲击北交所的卓海科技胜算几何?

二手设备修复主导 国产替代下的“夹缝生存”

2009年1月,工信部发放3G牌照,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此后受智能手机产品带动,半导体行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与此同时,这一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与台积电的官司败诉,令人们再度意识到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重要性。

也是在这一年,亲历了中国芯片产线对进口设备的绝对依赖现状的相宇阳,开启了一条半导体行业“曲线救”之路。

2009年,卓海科技成立,最初以维修显微镜、测量仪等小型设备起家,彼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前道量检测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相宇阳意识到海外晶圆厂淘汰设备的再利用价值,2012年开始转型专攻半导体量检测设备的二次开发。

他们从日韩、欧洲等地收购科磊(KLA)、日立等国际大厂退役的检测设备,通过逆向工程破解核心算法,更换老化零部件,使这些设备重新达到准新机标准。

到2015年,卓海科技已成功修复首台12英寸晶圆检测设备,并逐步将业务重心聚焦在前道检测设备翻新领域。

2018年,国内半导体产线大规模建设,卓海科技迎来爆发式增长。其翻新设备价格仅为新机的20%-30%,却能覆盖12英寸晶圆产线并支持14nm制程,迅速获得华虹半导体、士兰微等企业的订单。

至2024年卓海科技营收已突破4.6亿元,其中修复设备业务占比超90%,俨然成为国内最大的二手半导体检测设备供应商。

不过,卓海科技核心技术始终围绕设备修复展开,自主研发的光学系统、算法软件等关键模块进展缓慢。2024年其自研设备收入仅为1214.96万元,不足总营收的3%,且技术指标仍停留在28nm节点。

此外,卓海科技每年需进口数百台退役设备作为“原材料”,其中很大部分源自美国设备厂商。随着美国出口管制日益严苛,在芯片领域甚至连老旧的二手设备也开始管控。同时,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这两大芯片龙头企业,也在去年宣布停止销售二手芯片设备,若国际政策进一步限制退役设备流通,将可能冲击卓海科技原材料的供应。

与此同时,卓海科技还面临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2022年至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 70.64%、66.01%及 56.12%。

卓海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如果公司主要客户因美国对华在半导体领域的限制措施或其他因素导致生产经营或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而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需求,或公司未能持续拓展新客户,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换个“马甲”冲刺北交所

2023年1月,深交所上市委会议否决了卓海科技创业板IPO申请。根据会议结果公告,委员认为“公司未能结合行业情况充分说明其‘三创四新’特征,不符合创业板定位要求,对是否存在对公司持续经营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解释不充分”。

两年后的2025年3月,卓海科技带着调整后的战略卷土重来,只不过这次选择的战场换成了更具包容性的北京证券交易所。

本次IPO,保荐机构由光大证券变更为海通证券。卓海科技表示,变更原因主要系公司结合保荐机构对半导体行业的认知情况,考虑到海通证券曾保荐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多家知名半导体企业,对行业情况较为了解,因此更换海通证券为保荐机构。

这一次申报北交所,卓海科技给自己换了一个新“身份”——在创业板申报稿中,卓海科技对自己的介绍是“发行人作为国内重要的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供应商,主要通过对退役设备的精准修复和产线适配来实现其再利用价值,为客户提供高稳定性、品类丰富的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并通过配件供应及技术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

而在最新版的北交所申报稿中,卓海科技对自己的介绍变成了“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公司在前道量检测设备领域深耕十余年,已形成最高可达12英寸、14nm制程的修复工艺平台,为芯片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公司专注于前道量检测设备领域,形成了修复设备、自研设备、核心组件及零部件、芯片产线运维及技术服务的多层次产品平台”。

看似无奈选择,实际上暗含着卓海科技精准的市场定位考量。相较于创业板对“三创四新”的严苛要求,北交所更看重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深度与成长潜力。

同时,卓海科技募资方案中2亿元的产能扩建与2亿元的研发中心投入,也直指过往被诟病的技术短板。

不过,进一步分析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卓海科技2024年7.25%的研发费用率仍与行业平均18.94%存在显著差距,即便募资到位后研发投入翻倍,短期内仍难追平中科飞测等自研厂商的投入强度。

此外,在科磊(KLA)垄断全球55.8%检测设备市场的阴影下,国内厂商既要在技术代差中寻找生存空间,又需应对产业周期的剧烈波动。卓海科技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1.6%的业绩表现,正是行业寒冬的缩影。当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缩减15%时,晶圆厂首先削减的往往是二手设备采购预算。

尽管卓海科技本次IPO计划募资持续开展研发工作,进一步提升自研产品技术水平,提升设备制程节点并开发新产品品类,但技术研发并非易事,尤其是壁垒更高的半导体行业。

营收增长幻象下盈利失血

财务方面,2022年至2024年,卓海科技的营收分别为3.14亿元、3.81亿元、4.6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1.32亿元、1.04亿元。

卓海科技这份看似不错的财报背后,是大幅放缓的扣非净利润,招股书显示,卓海科技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1.20亿元,至2024年时已下滑至1.01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卓海科技的主营毛利率正持续下滑。报告期各期,卓海科技的主营毛利率分别为60.58%、60.84%及46.57%。而在创业板招股书中,2019年,其主营业务毛利率还高达71.97%。卓海科技主营毛利率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无疑凸显了其成长性风险。

与此同时,卓海科技存货账面价值从2022年的4.32亿元增至2024年的7.4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超七成。而卓海科技的存货周转率远低于可比企业平均水平,存在存货跌价的风险。

更现实的挑战在于现金流压力。招股书显示,2022-2023年卓海科技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为负,分别为-1.43亿元、-1.53亿元。到了2024年底,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突然转正并且实现了较大增长,达到1.69亿元,这一切源于其调整了退役设备采购节奏所致。

卓海科技本次IPO拟募资2.99亿元补流,也反映出其自有资金难以支撑业务扩张的压力。

卓海科技的IPO是国产半导体设备产业链“曲线救国”的缩影,但其业务模式的技术天花板、财务结构隐患及外部政策风险,仍是投资者需警惕的“灰犀牛”。卓海科技最终能否如愿进入资本市场,IPO参考将持续关注。

About Author

klwang